隙駒易過,不負韶華
昔日,孔子登臨山巒,望着山下奔流不息的川水,發出了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”這句名聞千古的感嘆。天地造化,正如這川水一般,往者過、來者續,無一息之停。這是儒家的古聖先賢對於世間實相的認知。
面對山河大地的說法,無獨有偶《法句經·無常品》中有言“如河駛流,往而不返,人命如是,逝者不還”。世間萬法,生滅遷流,剎那不住,佛教對宇宙真理也有同樣的體認——無常。乃至更為細緻深刻地認識到,不僅在一期相續性上的無常,甚至在每一個剎那之間也同樣有生住異滅四相的存在,實是“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”(《佛說無常經》)。
“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”,那我們又該如何面對無常?怎樣在無常事實面前能夠有所作為、有所進步、有所成就呢?凈慧長老曾開示道:“我們一想到人生是這樣短暫,想到無常,我們又要有所成就,往往會對一切東西心灰意冷,這是對無常的消極態度。積極的態度是要當勤精進,我們要和無常的時空狀態來賽跑、來比賽,用社會上的話叫拼搏,佛教叫精進、不斷地精進。在這樣一個無常的事實面前,我們要難行能行、難捨能舍、難修能修,一切都是要在排除當中,然後取得進步與成就。”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佛問沙門:人命在幾間?對曰:數日間。佛言:子未知道!復問一沙門,人命在幾間?對曰:飯食間。佛言:子未知道!復問一沙門,人命在幾間?對曰:呼吸間。佛曰:善哉!子知道矣。
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面對稍縱即逝的光陰、面對無常的生命,儒家教導後學自強不息、進學不已。佛教的祖師大德也在激勵僧俗大眾應勇猛精進、奮勉修行。“是日已過,命則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”,這幾句出自《法句經·無常品》的偈誦大家一定耳熟能詳,連同“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”一起成為《警眾偈》被編入暮時課誦之中,無不時刻提醒着我們隙駒易過、不負韶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