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天大智 有道则安
至晋朝时,大教东流已四百余年,佛教与中国文化相继在文学、思想、社会和习俗等方面都有进一步融合的痕迹;在中国文化史上,佛教僧人和儒家文人、士大夫之间的交往也早有传统,道安大师和习凿齿就是儒佛交辉的代表。
道安大师是东晋时的佛教领袖,习凿齿是襄阳名士,东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,东汉襄阳侯习郁的后人,素有“博学洽闻,锋辩天逸,笼罩当时”之称。
彼时因北方战乱而率众南下的道安大师正避难于陆浑(今河南嵩县),东晋兴宁三年(365)三月,燕太宰慕容恪攻破洛阳,直逼陆浑。正在思谋如何躲避燕人锋芒之时,道安大师收到了一封习凿齿寄来的书信:“是以此方诸僧咸有倾想,目欣金色之瑞,耳迟无上之藏,老幼等愿,道俗同怀,系咏之情,非常言也。”他代表南方士庶和僧众力邀道安南下,道安大师随后率四百僧徒在当年夏天抵达襄阳。
初到襄阳的道安一行人居住于白马寺中,后来因为徒众太多、寺院过于狭小无法承载,于是计划另建新寺。当地富户张殷将自家原本在沔水支流檀溪旁的住宅供养给道安大师,并在习凿齿等当地士绅檀越和官吏的帮助下建立寺院,新寺因溪得名“檀溪寺”,“建塔五层,起房四百”成为当时襄阳最大的寺院。
道安大师未到襄阳之前,习凿齿曾随高僧于法兰等学习佛法。他虽然邀请道安南下,但也仅是听闻和仰慕大师的才学、声望,并未曾与道安谋面。于是待道安大师初抵襄阳后,习凿齿便来寺院造访。
习凿齿到达白马寺时,正值中午僧众在斋堂吃饭。僧人们虽然不认识习凿齿,但见来人气度非凡、颇有雅士风范,出于礼仪纷纷放下手中饭钵、起立与其致意。但道安大师却继续安坐吃饭,并未理会他。习凿齿见道安大师没有理自己,心中多少有些不快,就厉声对道安自报姓名道:“四海习凿齿!”道安大师头也没抬地应声回道:“弥天释道安!”习凿齿是当时名士、以“名闻四海”自诩;道安大师则巧妙地借用之前习凿齿信函中“弥天之云”一语来回答。二人机锋相对、禅意盎然,时人称许,以为名对。
这一次的造访让习凿齿对道安大师有了更直观的了解,自此之后,道安和习氏二人往来不断,相切相磋佛经妙义、深研义理,甚为投机,成为了学术交流的亲密伙伴。习凿齿还向他的好友、时任司马的谢安致书极力推荐道安大师,力赞其知识渊博、道风严谨,不以神通惑众,完全以高超的智慧远见与道德学问律己教人,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。
四海熙攘,对嘴对舌;弥天大智,有道则安。道安大师在襄阳住锡弘化的十五年里,提出并实践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方向,而他与习凿齿之间的深厚情谊,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儒释交流的一段佳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