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風朗月 輒思玄度
中國現代美學家、哲學家宗白華先生曾說:“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,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。山水虛靈化了,也情致化了。”魏晉是一個政治動亂的年代,但也是一個思想活躍、率真任誕的時代,湧現出了“竹林七賢”一般的風流名士、成就了“曲水流觴、蘭亭集會” 的千古風雅。
兩晉鼎革,原來在中原地區流行的佛教般若學也隨東晉政權和士族一起南下。大約與在北方已形成佛教譯經和傳播中心的道安大師同時,高僧支遁在南方傳播佛教、成為“六家七宗”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。支遁法師與當時的謝安、王羲之等一代名流過從甚密,以擅講般若受到士大夫們的欽仰,在東晉清談名士當中很受敬重,成為推動玄佛結合的先驅。
東晉初立時,許詢的父親追隨晉元帝司馬睿南渡,並擔任會稽內史,舉家便安定在會稽山陰。聽聞許詢才識的晉元帝想要徵召他擔任議郎(皇帝顧問,官五品),無心仕宦的許詢堅辭不受,並因此離開會稽逃到永興(今杭州蕭山)。即便如此,待到晉明帝司馬紹即位後再次徵召許詢為司徒掾,請他擔任當時權勢熏天的司徒王導的屬官。本可直達權力中心的機會再次被許詢放棄、連征不就,這回更是策杖披裘,隱居於西山幽深的岩洞之中,憑樹構堂、蕭然自致。
其後在離開永興遷居到四明山區的剡溪前,許詢再次將隱居時曾居住的舊宅捐舍為岩下寺。及至南朝梁武帝時尊崇佛教,高僧寶志禪師在建康(今江蘇南京)和江南各地募建寺院。許詢的後人、曾孫許懋又將曾祖歸隱究山的宅第地基捐出,梁天監十二年(513)寶志禪師於此宅基之上建立了開善資寶寺。兩座寺院均在會昌法難時被毀,唐咸通十四年(873)重建岩下寺,並賜名重興寺。開善資寶寺也在後晉天福三年(938)得到重建,北宋大中祥符元年(1008),賜名為慈雲寺。
許詢的辭榮不仕盡顯其淡泊清雅,數度舍宅為寺和從他“妙覺時人”的五言詩中亦可見佛教與他的情緣以及對兩晉文人的浸染。位列“魏晉八君子”之一、以審察識人著稱的劉惔便有“清風朗月,輒思玄度”(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)之語,以情致化的自然意象來象徵許詢恬淡遠達的風致、表達對其志行高潔的人格之美的讚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