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節日 | 一年一端午 一歲一安康
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,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,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
“端午”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《風土記》:“仲夏端午。端者,初也。” 隨着歷史的發展,“端午節”也被賦予了很多不同的內涵,這一點從它近三十個別名中就不難看出,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和人們祈福安康有很大的關聯。
在中國的民俗信仰中,古人普遍認為仲夏端午萬物皆盛、蚊蟲滋生、“五毒”盡出,也就有了五月五日是“毒日”“惡日”的說法。所以祈求平安、禳解災異自然就成為端午的一項重要節俗。
古人認為菖蒲、艾草有辟邪作用,端午陽氣旺,且艾、菖長勢茂盛,所以會選擇端午時將艾草、菖蒲綁成一束插在門楣上或兩端。端午是草木藥性在一年裡最強的一天,用這一天採摘的草藥治療皮膚疾病、祛除邪氣最為靈驗、有效。
其實,端午時節正處炎夏、天氣悶濕燥熱,不僅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;再加之蛇蟲蚊蟻肆虐,易咬傷人,所以人們才形成了這些習慣。種種節俗,不僅表達了人們的美好祈願,無疑也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。
道安寺常住特在端午來臨之時,採摘新鮮艾葉、困紮成束,為寺院常住居士和義工菩薩結緣,願來自道安故里的一束艾草,為大家帶去滿庭芬芳與家宅安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