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HOME
  2. 内容
  3. 祖师懿德
  4. 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
佛教於東漢明帝時傳入,佛學的真正確立則在兩晉時代。東晉佛法興隆的原因不出道安大師、鳩摩羅什大師等先後住世弘法,奠定佛教根基;加上帝王輔佐、名士玄談,天下靡從,遂使佛教興隆。
兩晉時代,佛教迅速發展,佛學也從重視齋祀信仰轉而趨向義理了解;並由原來重視禪學轉向重視般若學。道安大師對禪學系統及般若學系統都盡量弘揚,在兩方面都有重要地位。無怪乎東晉孫綽於《名德沙門論》讚歎:“釋道安博物多才,通經名理。”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道安大師時代佛經尚未充足,佛經翻譯條件不夠理想,中印之間對應字詞隔閡、存在着語言障礙,還有戰亂不安定、對外來新思想解義不夠等因緣,翻譯出來的佛經其實不容易讀懂。如道安大師這般想要深究佛法義理的沙門,只能一邊學習、一邊試着探究其真正義理。
彼時襄陽的環境相對安定,道安大師到襄陽後便開始整理以前註解的經文,並將它們重新抄錄,贈送給信眾,再講解給僧眾聽。因為開壇講課,來聽講的人越來越多,所以他又請人們將這些註解抄錄更多贈送給來求法的四眾弟子。道安大師的佛學思想漸漸地在襄陽、荊州及江東地區流傳,相當受歡迎。人們普遍認為道安大師的註解比前人註解容易理解,佛學義理也非常契理契機,能解答四眾修法的疑問。
道安大師是一代佛學宗師,其著作凝聚了大師的心血,透過著作也可以了解到他的佛學思想。道安大師的佛學著作,主要在濩澤、襄陽及長安三地所作,其中以襄陽著作最為豐富;但這些著作大多在歲月中亡佚,未能流傳於後世,只有二十五篇佛經序文及一本完整的《人本欲生經注》存世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道安大師一生著作頗多,約有五十四種,可分為三大類。其一,對當時佛經所作註解有十九種;其二,著述十一種。包括論著八種及書信往返間、能夠反映其思想精華的佛學問答三種;其三,所寫經序二十四種。此類著述中,道安大師對般若思想尤為著力。其《般若經》註解有十種,對般若見解著書有三種,般若經序有二種,共計十五種般若著作。可謂盡心全力,力解經義,苦心闡述,致力弘揚,為中國般若學奠基先驅者。
道安大師正見分明,所作的各經經序就是讀經的指導方針,完全按照佛學修行脈絡,闡述出佛學名相解釋與修行次第的關係,其佛學思想系統造詣非常紮實。佛法思想恢宏巨大,道安大師當時佛法資源稀缺,其求真思想卻毫不遜色於現代經文解釋,完全能契中佛法、精準掌握。
道安大師殷勤弘法不斷、講述不輟,把深奧玄妙的義理,畫龍點睛般地組織成有系統的佛法,適合於當時信眾的接受能力。在佛法初興的時代,使佛法的傳播倍道而進,具有極大貢獻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禪觀思想是佛教早期傳入最重要的思想之一,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與般若思想同為佛教兩大重要法門。當時,禪觀思想大都受東漢安世高所翻譯禪經影響。北方佛學偏重於禪觀的修持,故稱為北方禪學系統。道安大師出生在冀州,一生也多在北方活動。作為禪經流行之地的北方,正是孕育他禪學功底的環境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道安大師對於練心息念禪法的功夫用功甚深,後來在濩澤、飛龍山以及恆山等地停留期間,對注釋佛經從不停歇。對《道地經》《陰持入經》《小十二門經》《大十二門經》《安般守意經》等禪經系統,道安大師皆有深刻見解而做註解,探究其深意。並以弘法的願心,傳授給僧眾學習。在道安大師離開鄴城、前往牽口山之境時,已經有四百多人追隨他修習經法與禪觀、遵行他的解行教誡。道安大師的解(信解經文)、行(禪修、行儀和菩提願心)以及教誡(戒法僧規的重守)都對當時有極大影響。
道安大師講“禪”,已經從“防閑”“念空”“制形”這類禪的功用,突出了“了色”“解形”等理論的思考。進而由“禪”發“慧”,進到解脫的境界。禪觀經過道安大師等高僧的努力宣揚,北方前秦與後秦時更加興起。北方禪學大盛,被歸類為小乘禪的領域。大乘佛教禪觀逮《坐禪三昧經》出,大乘禪和小乘禪別立的關係才告明確,因而促成天台止觀的成立及中國禪宗的誕生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
般若經最早的翻譯從東漢末年的支婁迦讖開始,後來經支謙、朱士行、竺法護等人努力,將流行於印度和西域的佛教般若思想介紹到中國。西晉元康、永嘉年間,般若思想仍停留在引進階段,接受的人也僅限於少數佛教徒及原來信仰佛教的外域移民,尚未在中國本土生根。
般若思想能成為中國精神文化的一部分,必須與中國實際生活發生相互作用,能提供當時中國社會的需要。與思想文化相應,是能在本土生根的重要因素。魏晉之時,玄學清談學風興盛。佛教對中土的影響力,便是引用般若經入玄學,形成玄學與般若交融的時期。般若學說的玄遠抽象,正迎合了當時的玄學風尚,以致廣大知識分子競相學習般若,形成了魏晉南北朝玄佛合流的盛況。當時在僧人中有佛圖澄、道安、竺法雅、支遁、僧肇等六十四位高僧都兼具極高的玄學素養,般若玄學思潮蔚為當時風尚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般若之智,是真如實相。緣起性空是般若的一體兩面,依緣起法完成世間德用,依性空法到達涅槃彼岸,是法性、法相的真如實相。鳩摩羅什以前的佛教般若學者,為方便闡揚般若,援引玄學觀點闡釋佛家空義。當時佛學與玄學互相激蕩、各有闡發,對於般若性空、本無思想產生了不同詮釋,學派林立、各家爭鳴,形成般若思想空前活躍的新局面,衍生成為“六家七宗”之說。
道安大師順應東晉盛行玄風所創立的“本無宗”,是當時影響最大的般若思想學派,也深為廣大知識分子所重。道安大師特別重視般若經典的研究,並盡其一生投入極大時間精力來弘揚。他藉“本無”來解釋般若的空義,僧叡即稱揚道安大師的學說“為諸宗最得性空實義”。
道安大師的般若思想當時無人可比擬,但他處於般若經的引進時代,經典尚不完備。直至鳩摩羅什大師來華,廣泛譯出般若經典,將印度般若經義理傳入,又經弟子僧肇演繹般若精髓,才漸漸超越了東晉時期的般若思想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東漢時期佛法傳入中土,隨着佛法的弘傳,漢人出家越來越多。僧團生活要有如法的僧儀規範、依戒而行,戒律就成為當時迫切重要的問題。佛陀制定戒律、軌範出家眾行為,猶如國家制定律令成為百姓一概遵守的規矩。可是,道安大師在長安以前,還沒有完整的戒本翻譯,他曾感嘆:“雲有五百戒,不知何以不至!此乃最急。”五百條具足戒為何沒有傳至中土,這是最令道安大師着急的事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漢靈帝建寧三年,最早的戒律首先翻譯出《義決律》一卷,次有《比丘諸禁律》一卷。曹魏嘉平二年,譯出大眾部戒律《僧祇戒心圖記》;內容出具足戒五篇之名、立羯磨受戒法;此後又有《四分羯磨》出。《四分羯磨》及《僧祇戒心圖記》兩部書便是中國佛教翻譯受戒戒法的開始,但這兩本傳來的戒律學著作也並不完備。待到道安大師主持翻譯的《十誦比丘戒本》出來,二百六十條戒從此都能明了,終於有了一本完整五篇、七聚的戒本。
道安大師深知戒為眾功德之始,身安其法,戒德難思,功逾眾行,謹慎持護,成就道基。他在為《比丘大戒》所作的序言中指出:“世尊將戒律列為三藏之首。不論在家或出家人,檢教各種行為,都要以戒律作為行持的基趾。猶如種種百行舟楫、輦輿,如果不以戒律為基礎,行為須臾之間就淪落於不恭敬、不莊重,則傷害戒律之心已形成。傷戒的習慣入心以後,想要不淪落於三惡道,那是不符因果、未所聽聞的。”道安大師提到“寧持戒而死,不犯戒而生”的願心,希望僧眾都能夠潔身自愛、精持戒法。這是多麼勇猛精進、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。這樣的持戒大願,令此一代宗師“篤性精進、齋戒無闕”,戒行影響當世,亦為後世修行楷模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
道安大師窮覽經典,鉤深致遠、學理恢宏,為長養大眾法身慧命,著作達於五十四種。思想着重於戒、定、慧三學,而躬親實踐、成就道業,達到證真之地。
道安大師為僧眾慧命註疏講經、理路明析。是自漢以後,從解經到譯經的大弘法化者。他特重務實佛法,建立大眾基礎佛法修行次第,對法數及阿毗曇學極力弘揚,明達修行循序漸進的方法,而至究竟解脫。
奠基弘法、度眾脫苦:道安大師的思想
道安大師繫心戒法、艱辛求戒本,督導僧團務實學戒,將搜羅的戒本盡心弘揚。以身作則,堅守戒律行持;以戒律若不能持守,無異俗氓,言“寧持戒而死,不犯戒而生”。整肅僧儀令使矜莊、絲毫不縱,不使傷戒習慣入心,免於三途果報。制定戒規、規範僧尼行為,令使僧眾安身立命,戒成解脫本、律成菩提本。
道安大師弘揚定學大義,以務實清虛之禪定修行,闡揚禪定功能,深觀細微,發神通力;定深起用,伏斷煩惱;由定發慧,轉凡成聖。註解三昧經及禪經體系經典,因實修而由深刻見解,皆能探究原義,領眾修定,揮發強大功能;四眾深受其惠,制斷煩惱、了脫生死。
道安大師堅持脫離格義、回復佛教性空原義,創立本無宗弘揚般若學,一生以般若著疏最多,是真正扭轉“格義”到“得意”的佛教思想大家。綜攝佛法功力一流,在有限的經典基礎上,做到最有力度的佛法闡揚,為後世鋪成平坦道途,是佛教中國化的偉大奠基者。
道安大師在戰爭歲月中,面對眾苦交煎,引領眾生從現實與執着的苦難中解脫出來,對眾生能起到大受用、體證佛法,發揮重大功能。道安大師捍勞忍苦,鞠躬盡碎,親躬實踐,真正實現了佛法救度眾生的本懷。
本文選自《高僧傳·彌天聖人道安大師》(釋慧謹著)

关联阅读

文字大小

运水搬柴

清言雅语

微信公众号

扫描关注寺院微信公众号

客堂微信

扫描添加寺院微信

衡水佛教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