賓頭盧尊者:履行正法 福田第一
佛教中“羅漢”又稱“阿羅漢”,是梵文Arhat的音譯,其含義一般有三種:一為“殺賊”,即殺盡一切煩惱之賊;二是“應供”,羅漢一切漏盡,所以當受人天供養;三是“不生”,即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。羅漢,也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。
無論是“羅漢”之名、還是其直觀的形象,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並不陌生。因為除了佛教之外,“羅漢”也經常是中國傳統繪畫、雕塑以及文學作品中的主題,早已深入人心。
根據《增一阿含經》等佛教經典的記載,釋迦如來有四大聲聞弟子眾德具足、智慧無盡、堪任游化,他們便是大迦葉比丘、君屠缽漢比丘、賓頭盧比丘和羅雲比丘。於是佛陀涅槃前便咐囑他們要住持世間不入涅槃、流通弘傳佛法,他們便成為了佛教最初的“四大羅漢”。到了唐朝,通過玄奘大師所譯的《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》一書,又使國人第一次完整地認識了世尊令護持正法的“十六羅漢”名號。
在“十六羅漢”的排序中,位列第一的“賓度羅跋啰惰闍尊者”即是賓頭盧尊者。尊者名“賓頭盧”,意為“不動”;姓“頗羅墮”,意為“利根”。被佛陀譽為“降伏外道,履行正法”(《增一阿含經》),是為“久住世間,應末世供,福田第一”(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)。在南傳佛教的寺院中多將賓頭盧尊者奉為上座,漢傳佛教每日晚課念誦中也都會提到他的名號。不惟如此,賓頭盧尊者與道安寺更有着不同一般的因緣。
道安大師是東晉時期佛教領袖,他一生整理、註譯經書,成就斐然,為佛教中國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。正是因為道安大師所做的是這樣一項重要的事業,他對此也更加謹慎。於是道安大師便在佛前發下誓願“如果自己所註譯的經書並未有違佛理,便請示現瑞相以增信心”。誓畢當晚,道安大師便在夢中見到一位滿頭白髮、眉長過肩的西域道人對他說:“你所註譯的經典都是深契佛理的”。道人並告知道安大師自己“住在西域,受佛囑不得入涅槃。只要你時時設食供養,我必當相助宏通佛法”。
俟後隨着《十誦律》傳入中國,方知在道安大師夢中示現的西域道人便是賓頭盧尊者,於是此後寺院里便為其專施空座、前置碗盞,設飯供奉,處處成則。此後又漸次安奉聖像;直至唐代,寺院在齋堂內供奉賓頭盧尊者一時蔚然成風。道安大師這段因緣,成為了東土賓頭盧信仰的發端,也是佛教中國化發展中的一段小插曲。
為紀念道安大師、於其故里所建的冀州道安寺,如今便遵照叢林軌制,在五觀堂內供奉了一尊賓頭盧尊者泥塑彩繪坐像,以此回歸祖師傳統、承續古德法緣,也使寺院別具特點。